“碳中和”經濟變革下的新興機會
摘要:從國外經驗來看,自《巴黎協定》簽訂之后,碳金融市場已實現對碳排放環境成本科學量化和市場化定價,碳金融市場已經成功實現了對碳排放這一類環境成本的科學量化和市場化定價...
從國外經驗來看,自《巴黎協定》簽訂之后,碳金融市場已實現對碳排放環境成本科學量化和市場化定價,碳金融市場已經成功實現了對碳排放這一類環境成本的科學量化和市場化定價,并為其提供了流轉、估值和變現的便捷渠道將其所對應的風險成本或潛在收益轉化成了企業的財務績效,成為綠色金融體系中率先實現落地生根的環節。而中國碳交易及碳減排的市場定價,也將會為碳中和的目標實現提供基礎。
從宏觀經濟維度來看,國內能源結構進入“新舊轉換”的周期
伴隨“碳中和”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共識,進一步調整全球能源使用結構,用技術變革及創新換取全球經濟長遠可持續發展成為各個經濟主體后續碳減排政策的重心。
根據《世界能源統計年鑒 2020》數據,我國 GDP 占全球比重達到 17%左右,能耗約占全球 24.27%,二氧化碳排放約占全球 28.76%,單位 GDP 碳排放強度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 3 倍。作為人口與經濟大國,我國擁有全球 19%左右比重的人口創造全球 17%的 GDP,但排碳強度屬于全球較高水平,2020 年實現碳達峰的任務較為艱巨。2019 年,我國每萬元 GDP 消費 0.49 噸標準煤,較 2018 年下降 4.84%。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就增長至 23.4%,但傳統的煤炭、石油占比分別為 57.7%、18.9%,仍是我國主要的能源消耗來源。
從行業影響來說,碳排放主要來自電力、鋼鐵、水泥、交通等行業。在 2030 年碳達峰目標約束下(2030 年單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下降60-65%),據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估算,2020—2030 年能源系統累計排放空間總量為 1160 億~1200 億噸,各行業直接 CO2 排放比例為:電力熱力 42%、工業 37%、交通 13%、建筑 8%。
從國內政策維度來看,碳約束下的減排將成為我國政策發力的重點
2020 年 12 月至 2021 年 3 月,央行、工信部以及能源部等多個部門在 4 個月時間內緊急出臺關于實現“碳中和”的相關行動政策,各個部門都詳細規劃了本部門就目前強化節能減排效果的相對應措施和目標,生態環境部著重于低碳技術開發和項目投資,而工信部則致力于壓縮粗鋼產量,央行專注于綠色金融的持續推行。例如 2021 年 3 月,唐山作為全國鋼鐵重點基地就已經積極推出關停當地多個大型鋼鐵高爐的政策,并于本月關停高達 7 座大型煉鋼爐,同時各地關于電解鋁、燒堿、等高耗能產業的監管和限制措施或加速推進。
從資源可控維度來看,國內大循環格局下,清潔能源發力或緩解能源依賴現狀
能源的低碳化、清潔化、高效化是能源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追求。而目前的中國已具備良好的清潔能源發展基礎,為實現資源可控,未來將會致力于傳統工業的高質量發展與新能源的進一步研發。
從長期來看,能源結構重塑完成和碳捕集技術的成熟將逐步實現我國的碳負排放,至 2060 年碳中和目標的完成,此時資源循環再利用成為保持碳中和、達到氣候中性的主題。新型清潔能源回收循環再利用技術的突破和成熟成為碳中和達成后的推進節奏,結合森林、土壤等自然碳匯形成社會—自然兩位一體的可持續經濟性凈零碳排模式,以促進我國盡快達成氣候中性。
從財政與金融的角度來看,以碳金融、碳定價等金融市場工具支撐碳中和經濟
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今后 30 年 “碳中和”領域的投資規模將超過 138 萬億。以此估算,平均每年碳中和領域投資規模占 GDP 的比重約 2%-2.5%。
碳中和政策破局下,傳統能源行業的變革與新能源行業的機遇
化工:化工全面低碳革新,石油煤炭供應減量,新材料或受益
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是化工行業主要的上游供給,節能減排背景下上游供給緊縮導致行業成本線陡增;同時十四五規定對新增的煤化工項目不再予以審批,進一步減少行業生產規模,這為化工行業又帶來一次供給側改革,技術突破革新成為行業未來趨勢。
從化工材料來看,碳中和推進背景下環保生物基材料等新材料以及可降解材料對原本高耗能材料的替代成為必然,同時“禁塑令”出臺進一步拓寬新型可降解材料發展空間,類似焦炭、聚氯乙烯、甲醇等等高耗能產能均被要求減量;同時取消行業電價優待進一步提高行業加工成本以抑制高碳排。
鋼鐵:低質鋼材全面減產,優質環保鋼鐵企業盈利抬升
我國鋼鐵鐵行業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 15%,是碳排放最高的制造業。粗鋼作為傳統鋼煉產能主體,在我國產量居高不下,我國粗鋼產量從 1949 年的 15.6 萬噸,僅占全球產量的 0.1%,而 2020 年我國粗鋼產量為 10.53 億噸,占比全球 53.3%。從增幅方面來開17 年來我國粗鋼產量增速已經開始走低,為后期粗鋼等低質高碳排鋼材的退出作出鋪墊,但短期粗鋼等仍是我國鋼鐵行業產能主流。
隨著相關政策出臺,我國相關部門直接對鋼鐵供給端源頭尤其是粗鋼產量進行壓縮減量,同時各地政府也開始積極響應,例如唐山直接關閉 7 座大規模煉爐。電弧爐鋼以電能作熱源,避免傳統煉鋼模式的低效高排以及鋼材雜質高等問題,是目前代替粗鋼的首個選擇,而廢鋼作為電弧爐鋼原材料產業需求開始穩步提升,15 年中旬到 19 年末價格也持續走高,十四五會議后,粗鋼等產量以及規模會被逐步限制并在新材料技術突破后被高質低排精品鋼所替代。
短期來看目前鋼材結構以及需求剛性不會被動搖,供給端壓縮會引起鋼價暫時性的普遍上漲,,除了新季鋼材需求開始釋放之外,國內的鋼廠大儲量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抬升作用。碳中和推進下電弧爐鋼作為一種質量以及性價比遠優于平爐鋼的精品鋼,其行業占比或會提升,鋼廠環保性也得到一定程度保證,短期內廢鋼生產企業及電弧爐鋼轉型較快企業或成碳中和背景下鋼鐵行業受益主體。